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古诗描述了这个节日的习俗和氛围。以下是一些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1. 《端午》 文天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 《和端午》 张耒
竞渡龙舟练湖上,烟锁江南水悠悠。
红旗高举争前渡,青篙轻点水如流。
3.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4.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5.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6. 《端午日》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生此戴皇。
7. 《竞渡诗》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些古诗展示了端午节的习俗、历史背景和人们对这个节日的感慨,反映了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大全
你有没有想过,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那些流传千古的古诗,是如何将节日的氛围渲染得更加浓厚,将文化的精髓传递得更加深远?端午节,这个充满民俗色彩和爱国情怀的节日,自然也不例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的种种景象,抒发了对屈原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关于端午节的古诗,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流传。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忧国忧民,却遭到小人陷害,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江上划船打捞他的遗体,并将饭团、鸡蛋等投入江中,以喂鱼虾,防止它们伤害屈原。久而久之,这些习俗就演变成了赛龙舟和吃粽子。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一诗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这句诗直接点明了端午节与屈原之间的联系,也道出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
古诗中的端午习俗

古诗不仅仅是描绘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还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比如,吃粽子。粽子,这个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在古诗中也有多次提及。宋代诗人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句诗描绘了当时人们包粽子的情景,粽子被包成两髻,就像人的两顶帽子,十分有趣。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鼓声震天,红旗招展,两条龙舟像两条龙一样跃出水面,竞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
古诗中的端午情感

古诗不仅仅是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还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的情感。比如,对屈原的怀念。唐代诗人殷尧藩在《端午》一诗中写道:“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也表达了对国家太平的祈愿。
除了对屈原的怀念,古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宋代诗人朱松在《重五》一诗中写道:“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竹笋进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过端午节的情景,他卧病在床,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通过煮酒、菖蒲等习俗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
端午节古诗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古诗,不仅仅是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和情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爱国主义。屈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屈原的敬仰。
再比如,家庭观念。端午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古诗中也多次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端午节古诗的现代意义
端午节古诗,虽然创作于古代,但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古诗,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体会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
端午节古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的文化之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古诗,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的文化之花,更加绚丽多彩。